文山三七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素有“南国神草”“金不换”之美誉。作为文山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文山州承载着逾400年的深厚种植历史。坚实的产业根基以及数十年的深耕细作,文山三七产业已构建起从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文山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总产值413.17亿元,同比增长17.54%。今年,力争实现456亿元。


早在2009年,文山州人大常委会便着眼于文山三七产业发展需求,颁布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也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单一中药材品种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自此,文山三七产业正式踏入法治化、规范化发展的全新阶段。
然而,随着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原《条例》部分内容已难以适应新发展要求。基于产业发展现状,2020年,文山州人大常委会组建跨部门工作组进行实地调研,形成详实报告;通过文山州人民政府网、文山三七网公示、专题座谈、定向征询等多渠道征集社会各界及人大代表意见建议;邀请省州专家开展合法性论证等,对2009年版《条例》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修订版《条例》涵盖文山三七种植、加工、经营、科研、品牌建设、市场监管等全产业链环节,构建起系统且完整的产业发展制度体系。
修订后的《条例》将推行“三标”联用吸纳进来,进一步完善文山三七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了文山三七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树立和提升文山三七品牌形象。进一步明确了监管重点与范围:《条例》原条文仅限于文山三七的监管与发展,修订后将在文山州加工经营的不符合文山三七认定要件的其他三七也纳入监管,体现了市场公平原则。在文山三七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上进行了完善。明确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农药、肥料等内容,从源头确保文山三七原材料优良品质。《条例》规定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建设。同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科学研究、科技培训、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文山州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多元化履职举措促进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四年来,州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毅先后到各县(市)持续开展调研,足迹遍布三七标准化示范基地、散户种植区、初加工企业、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等,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现场问询”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三七种植户、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及相关部门意见建议,为州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科学建言文山三七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州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行业专家深入三七种植基地、加工企业、流通市场等一线,全面摸清产业推进现状,精准剖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破解难题找准方向。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双管齐下打通三七产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其中,2024年8月,州人大常委会围绕三七产业开展的专题询问,推动种植标准化、精深加工升级、市场流通优化等关键问题逐步得到妥善解决。

图为州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毅(右一)调研全州三七产业发展
在州人大常委会的统筹引领下,各级人大代表围绕三七产业持续发力。州人大代表杨朝文近四年提出多项关于三七产业发展的建议,其中他提出的《关于加大三七加工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相关部门收到建议后积极响应,组织调研组深入三七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及生产车间,了解生产运行实际需求,协调解决用工、用电、用水、用气、物流、融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难题。这种“接诉即办”的优质高效服务,不仅为本土企业纾困赋能,而且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国内外企业落户文山,目前,全州共有三七加工企业57家,三七产品批文及备案247个。
在人大多重护航下,文山三七产业综合产值实现大幅提升。2024年,文山三七产业综合产值与2009年《条例》颁布时相比,增长468.7%;较2020年《条例》修订前增长56%。特别是,《条例》进一步强化文山三七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让“文山三七”这一品牌价值持续攀升,作为云南省第一个获准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文山成为全国最大的三七产地集散中心,90%以上的三七原料从这里销往全国。而《条例》对市场秩序的监管举措,有效推动文山州三七市场持续升级——由原先的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发展为文山三七产业园,规划建设的41328亩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凭借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扶持政策,吸引了华润三九、云南白药、天士力等众多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入驻。在文山州、县(市)政府的统筹推动下,这些企业依托自身资金、技术及人才优势,联合园区54户企业共同发力,打通了三七从种植到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文山三七产业向品质化、高端化、集约化方向迈进,为文山打造世界“三七之都”的发展定位以及千亿产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三七产品加工
文山州人大常委会紧扣产业发展脉搏,以小切口立法精准破题,聚焦三七产业全生命周期梳理“痛点”“堵点”。通过法治框架明确权责边界、规范运行流程、夯实保障体系,不仅打破了“无法可依”的发展瓶颈,更破解了产业升级的深层制约。眼下,得益于这份“量身定制”的法治支撑,“南国神草”文山三七正以规范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之势,加速向千亿级产业目标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