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指数与社会长治久安。近年来,文山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与职能作用,以代表履职为纽带、以民意畅通为桥梁、以精准监督为抓手、以法治建设为根基,全方位赋能基层治理,成为守护和谐稳定、建设平安家园的“防护墙”。
普法宣传树新风争当法治建设“播种机”
文山市各级人大代表依托人大代表工作站、联络室和网上平台,认真落实代表接待日、联系选民和向选区选民报告履职情况等制度,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联合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即“三官一师”开展进村寨、进社区、进学校等法治宣讲活动。代表们化身“法律明白人”和“法律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方言俗语,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生活道理。

图为人大代表开展法制宣传
与此同时,各级人大代表凭借群众信任基础,主动下沉治理末梢,成为矛盾调解的核心力量。今年,文山市共有419名州、市、乡(镇)人大代表被选任为专兼职人民调解员,涌现出市人大代表“王强‘双语’调解工作室”等5个个人特色调解品牌。通过在人大代表工作站(联络室)、人民调解工作室集中调解,以及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农家庭院等方式,今年以来代表们先后参与或服务调解各类纠纷1250件,调解成功1186件,成功率达94.88%,切实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在调解过程中融入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辖区内“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日益浓厚,群众法治意识明显提升。
搭建平台畅民意 打造沟通互动“快车道”
文山市人大常委会按照“站(室)概况、制度建设、工作动态、通知公告、驻站代表”5个模块,完成150个网上活动阵地建设,建成7个“线上线下”信息化可视化活动阵地,实现“乡镇(街道)均建代表工作站、有3名以上人大代表的村(社区)均建代表联络室”的“两个必建”全覆盖。同时,首建文山市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之家、财政经济专业代表工作站、乡村振兴专业代表工作站,着力打造“一站一室一特色一品牌”的活动阵地体系。

图文人大代表收集民意
涌现出州级示范点东山乡人大代表工作站、新平街道新安社区代表联络室运用腾讯会议系统收集民意民情、平坝镇智慧人大APP等新形式代表活动载体,定期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活动,推进代表活动阵地从“有形”向“数字化、线上化”转变,涌现“民心亭”“议事亭”“小板凳议事会”等工作模式,让群众随时随地就能“说事”。如平坝镇流动集市人大代表联系点、沙老寨3A级景区镇人大代表工作站联系点和新街乡的“小板凳议事会”,均受到广大群众好评。
依法监督促落实 甘做工作推进“助推器”
每年年初,文山市人大常委会精心拟定监督议题,围绕社会经济发展、民生事项、司法公正、民族团结等基层社会治理关键领域开展依法监督,助推“一府一委两院”工作落实。

图为人大代表现场了解政策落实情况
2025年,聚焦民生福祉保障,深化10项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全过程监督,加强对“一老一小”服务、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城管革命、乡村振兴、就业保障、红甸“三区”建设、校安食品配送及监管等领域的监督,开展《云南省物业管理规定》执法检查,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聚焦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调研检查公益诉讼、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信访、人民法院婚姻家事案件审理、“开门大接访”等工作,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和司法活动的监督,切实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