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群众呼声不“悬空”、民间智慧变“实招”?西畴县蚌谷乡人大主席团以创新实践作答,精心打造“民声—民智—民生”转化链条,通过“广纳声、深研策、实落地”的闭环机制,将散落的民声民智有效汇聚、深度转化、精准落地,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与温度。
织密网络“听真声” 筑牢民意“蓄水池”
蚌谷乡人大主席团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网格单元,把“会议室”搬到农舍院落、田间地头,以“板凳会”“田埂聊”的形式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话发展,捕捉最原汁原味的民生诉求与发展期盼;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主阵地作用,设立固定意见箱、开通专线电话,建立“代表接待日”制度,让群众“随时能找到人、随时能说上话”;并依托乡、村两级政务平台开通线上反馈通道,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民意收集“不打烊”,让在外务工群众、行动不便群体的声音也能及时传递。
图为人大代表入户走访
围绕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核心领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归档,精准锁定群众在产业升级、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急难愁盼,构建起动态更新的“民情数据库”。三年来,线上线下平台联动发力,累计收集修缮田间灌溉管网、增加城乡公交班次等群众诉求建议382项,为精准施策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
精准破题“深开发” 打造智策“转化器”
蚌谷乡人大主席团通过不断探索,构建起“诉求筛选—课题立项—联动攻坚—方案输出”的闭环流程,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与操作标准,确保每一条民意都能“有跟踪、有研究、有回应”。聚焦高频民生事项,组建民意分析专班,运用数据统计、分类汇总等方式,对群众诉求进行“去重、归并、排序”,将反映集中、影响面广的共性问题确立为重点课题,避免治理资源“撒胡椒面”式浪费。
图为建立的儿童之家
创新“代表+专家+乡贤”协同模式,组织人大代表牵头,联合乡村干部、行业技术骨干、本土致富带头人组成“智囊团”,深入问题现场开展深度调研,通过实地勘察、座谈研讨等方式深挖问题根源,产出本土化解决方案。“智囊团”结合乡情实际,充分吸纳群众实践经验,反复论证打磨,形成一批“接地气、可操作、能见效”的“金点子”“好办法”。三年来,累计开展深度调研38次,锁定留守儿童假期看护难、农产品销路窄等162项重点课题,成功输出146份本土化解决方案,精准破解乡村发展痛点堵点。
闭环督办“见实效” 畅通惠民“落实链”
对成型的解决方案实行“一事一清单”管理,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办理标准和完成时限,通过“挂图作战”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督查”的跟踪督办机制,由乡人大主席团牵头,定期核查办理进度,对推进迟缓、落实不力的及时约谈提醒、督促整改,防止“纸上画圈、落实走样”。
图为人大代表到现场商讨解决方案
每季度组织人大代表、群众代表、村务监督员组成评议组,采取“看现场、查资料、听汇报、评成效”的方式,对办理结果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纳入相关单位年度考核,真正“用群众口碑检验治理成效”;通过全流程督办,推动群众智慧切实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成果。三年来,共梳理形成督办清单172份,成功推动359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让群众的“金点子”结出了惠民的“甜果子”。
下一步,蚌谷乡人大主席团将持续深化“民声—民智—民生”转化链建设:在“纳声”上求广求深,创新“院坝恳谈会”“线上议事厅”等收集形式,力求民意诉求“应收尽收、应听尽听”;在“研策”上求精求准,加强课题深度调研与方案科学论证,提升对策建议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在“落地”上求实求效,完善“清单化+销号制”督办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每一项成果落地生根。让每一份民意都被尊重、每一条民智都能发光,以扎实的治理实效回应群众期盼,为蚌谷乡高质量发展注入民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