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人大代表张廷泽:
雨幕中的履职路 民心间的连心桥

作者:钱成梭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5/9/22 15:38:40     点击数: 4200          

  “汪汪汪!”老黄狗的叫声划破了雨幕,嘎白村的周明选扒着门框往外瞅,雨丝里,一个撑红布伞的身影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时值九月,藏在大山褶皱里的村庄,正浸在连绵的秋雨中。张廷泽裤脚的泥星子蹭了又落,可他毫不在意——作为州、县、乡三级人大代表,这样的雨天走访,早成了他十二年履职生涯里最寻常的注脚。


图为张廷泽走访群众

  “村民们白天都要出门干活,晚上或者遇上阴雨天没法外出劳作时,大家基本都在村里。这个时段来走访群众最合适。”张廷泽一边抹掉伞沿滴落的雨水,一边笑着解释。身为马关县大栗树乡河外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自2013年起,张廷泽先后当选大栗树乡、马关县、文山州人大代表。“刚当选那阵,我完全是个‘门外汉’,连议案和建议的区别都搞不清,拿着材料翻来覆去地看,还是摸不准门道,只能追着老前辈一遍遍问细节。”回忆起初任代表时的窘迫,张廷泽并不避讳。

  为了补上“履职课”,他把业余时间全用在了学习上:积极参加州、县人大组织的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培训班,笔记本上写满了宪法条文和法律法规要点;只要有空就往老代表家里跑,捧着热茶听他们讲走访调研的技巧、撰写建议的门道,连“如何让群众愿意掏心窝子说真话”这样的细节都一一记下。“代表不是挂个名就行,得先让自己懂政策、会办事,才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张廷泽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行字。

  如今,张廷泽早就不是当初的“门外汉”了。经过一次次调研、一次次打磨材料,他不仅能清晰分清议案和建议的边界,更练就了“从群众家常里找问题”的本领,明白了人大代表“既是群众的传声筒,更是民生的践行者”的责任,一心扑在为群众解难题上。


图为整理群众意见建议

  每次走访,他都有收获。有村民反映“村口路灯坏了半年,晚上出门摔了好几回”,他就记下位置和损坏数量;农户抱怨“灌溉渠堵了,玉米地浇不上水”,他当场踩着泥水路去渠边查看;养殖户念叨“想扩大规模但缺技术指导”,他标注“需对接农业部门”。收集到意见后,他不是简单罗列,而是认真梳理分类,能村里解决的,立刻组织村干部落实;需要上级协调的,就写成建议反复打磨。河外村村民徐勇说,村里的垃圾堆了好些天,也没人来清运,臭气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连续三天跟着村民去清运垃圾,算清了“一辆垃圾车能覆盖多少户、每年能省多少人工”,又跑去乡环卫站了解设备型号和价格,才最终形成建议。在文山州十五届人大四次会上,张廷泽提出《关于帮助解决马关县大栗树乡河外村委会购买小型四轮垃圾车所需资金的建议》,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随即拨付了专项资金。很快,垃圾清运车就开进了村子,将堆积的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徐勇扒着院门口向外瞅着,皱了好些天的眉头终于舒展开,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几个蹲在墙根儿的老汉直起身,不住地夸赞“这下村里干净亮堂了”。


图为河外村新配备的垃圾清运车

  这样的故事,在他的履职生涯里还有很多。十多年来,张廷泽在州、县、乡人代会上一共提出了不少于50件建议。其中:在州人代会上提出建议20余件,3件争取到专项资金80余万元;在县人代会上提出建议5件,3件争取到专项资金20余万元。这些建议如同“民心桥”,架起了群众与政府的沟通之路,更让一个个民生难题得到切实解决——小到村里的路灯不亮、道路坑洼不平,大到农田灌溉设施的修建、乡村产业的发展规划,从日常起居的“小事”到关乎生计的“大事”,每件都连着民心、系着民意,都被他一一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雨还在下,张廷泽收起笔记本,顺势将笔别回口袋,又熟练地撑起那把熟悉的红布伞,转头跟嘎白村的周明选说道,“趁这下雨天,群众都在家,我再走访几家,看看还有啥需要帮助的。”裤脚的泥星子依旧蹭了又落,但他脚下的路越来越坚实——这条路,是他用十二年初心铺就的履职路,更是连通民心的连心路。

  • +
  • -